我們製造塑膠 依賴塑膠 也快被塑膠淹沒

撰文:勞拉‧帕克爾 Laura Parker 攝影:藍迪‧奧森 Randy Olson

如果移民先輩像現在的許多人一樣,隨手就把空瓶和塑膠包裝袋往船外一丟,大西洋的海浪和陽光會把那些塑膠製品分解成微小碎片。這許許多多的小碎片可能會到現在還漂流在全球各個海域,而且除了本身的毒素外又吸收了其他毒素,等著被無辜的魚或牡蠣吃下,最終也可能被我們其中一人吃下。

我們應該慶幸移民先輩還沒有塑膠這種東西,我最近搭火車沿英格蘭南岸前往普利茅斯的時候這樣想著。我要去見一個人,他會幫我搞懂我們怎麼用塑膠把這個世界搞得一團亂,特別是海洋。

塑膠在 19 世紀末發明,到了約 1950 年才真正開始量產,因此我們要面對的塑膠才只有83 億公噸,其中超過 63 億公噸成了廢棄物,這些廢棄物中有高達 57 億公噸沒有進入回收桶,這個數字讓2017 年做出這項統計的科學家為之震驚。

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未回收的塑膠廢棄物進入地球最後的水槽:海洋。 2015 年,喬治亞大學工程學教授珍娜.詹貝克提出的粗略估計引發了舉世矚目:每年光是從沿海地區排出的塑膠廢棄物約在 480 萬至 1270 萬公噸之間。她和同事指出,這些廢棄物大多不是從船上扔下,而是被人隨意丟到土地上或河流中,而且主要在亞洲。這些廢棄物接著因風吹或水流而進入海中。詹貝克估計,海洋每年接收塑膠廢棄物總量的中間值大約是800 萬公噸。她表示,這相當於世界各地的海岸線每 1 公尺就有 15 包塞滿塑膠垃圾的塑膠購物袋。目前並不清楚塑膠要多久時間才能生物分解為構成分子,估計值從 450 年到永遠無法分解都有。

同時,海洋塑膠據估每年會殺死數百萬隻海洋動物。已知受影響的有將近 700 種海洋物種,包含瀕臨滅絕的動物。有些動物受到的傷害是肉眼可見的,像是被棄置的漁網或六罐飲料包裝環給勒死,但可能有更多動物受到肉眼看不見的傷害。從浮游動物到鯨魚等各類大小的海洋物種,現在都把微塑膠這種直徑小於 5 公釐的碎片給吞下肚。在夏威夷本島一處無柏油路可達、看起來應該未受汙染的海灘上,我踏著深至腳踝的微塑膠前進。從那之後,我就理解為何有些人視海洋中的塑膠為迫在眉睫的災難。去年 12 月在奈洛比舉行的全球高峰會上,聯合國環境規畫署長更在演說中以「海洋的末日之戰」來形容。

為了順海流而行,海馬會 抓住漂流的海草或其他自 然物的碎片。在印尼松巴 哇島外受汙染的海水裡, 這隻海馬勾住一根塑膠棉 花棒。「這是我情願不要 出現的照片。」攝影師賈 斯丁.霍夫曼說。 JUSTIN HOFMAN

「這不是一個我們不知道解決方法的難題,」與開發中國家合作處理垃圾超過 25 年的佛蒙特州資源經濟學家泰德.席格勒說:「我們知道怎麼撿垃圾,誰都能撿。我們知道怎麼處理垃圾,也知道怎麼回收垃圾。」他指出,重點是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系統。

我到普利茅斯的那天 籠罩在英國秋天的灰色陰暗之中,理查.湯普森穿著黃色雨衣,在普利茅斯大學位於港邊的考斯賽德海洋研究站外等我, 54 歲的他身形清瘦。 1993 年,湯普森正朝成為一名普通的海洋生態學家努力,當他到曼島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淨灘活動時,其他志工專注的是塑膠瓶、塑膠袋及網子,湯普森卻關注起一些小東西,即腳底下的微粒,這些東西位於高潮線上,無人注意。他一開始甚至不確定是不是塑膠,必須請教鑑識化學家才能確定。

當時還有一個真正的謎團尚未解決,至少對學術圈來說是如此:科學家很納悶為何沒有在海洋中發現更多的塑膠。全球塑膠產量急遽增加,從 1950 年的 210 萬公噸,增加到1993 年的 1 億 4700 萬公噸,到了 2015 年更成長到 4 億 700 萬公噸,但漂浮在海上及沖刷到岸上的塑膠儘管數量驚人,卻似乎沒有以同樣的速度增加。「這就讓人不禁想問:那些塑膠到哪去了?」湯普森說。

自首次淨灘以來,湯普森這些年間的工作已開始為這個問題提供解答:消失的塑膠其實是分解為小碎片,小到難以看見。湯普森在 2004 年的一篇論文中創造了「微塑膠」一詞,用以指稱這些微小碎片,而且還預言了(最終證明是正確的)微塑膠在海洋中有 「大量積累的可能性」。

我們去年秋天在普利茅斯見面時,湯普森才和兩個學生完成一項研究,結果顯示促成塑膠分解的不只有海浪和陽光而已。他們在實驗室中觀察到端足類物種Orchestia gam-marellus(這是歐洲沿海經常出現,看起來像是蝦子的微小甲殼動物)吞食塑膠袋碎片,進而確認這種動物能把一個塑膠袋咬碎成 175 萬個微塑膠碎片。

在人類已觀察過的每一處海域,都有發現微塑膠的蹤跡,從最深的海床沉積物到北極的浮冰都有。而根據一份估計數據,隨著冰層在接下來十年之間融化,將會有超過 1 兆個塑膠碎片流入海中。夏威夷本島上的某些海灘,有多達 15% 的沙粒其實是微塑膠顆粒。我曾走過的卡米羅岬海灘,接收了北太平洋環流帶來的垃圾。總共有五個環流系統會繞著海洋盆地運送垃圾,並把垃圾集中成一大片一大片,其中又以北太平洋環流垃圾最多。卡米羅岬的海灘上堆滿洗衣籃、瓶子及容器,上面貼著的標籤有中文、日文、韓文及英文,偶爾還有俄文。

我和湯普森討論這些時,正搭乘當日往返船「海豚號」通過風浪有點大的普利茅斯灣。湯普森撒出一種稱為魟式拖網的細網,這通常是用來研究浮游生物的。幾年前,有其他研究人員在很靠近我們所在位置的海域,蒐集到了十種共 504 條魚類,並把魚交給湯普森。他解剖那些魚後驚訝地發現,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魚腸子裡有微塑膠。

我們拖著網子航行一段時間後,湯普森收回魟式拖網。網子底部有少量的各色塑膠碎片。湯普森並不怎麼擔心自己吃的炸魚薯條餐中含有微塑膠,因為目前沒什麼證據顯示微塑膠會從魚腸進入我們吃的魚肉中。他更擔心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東西,像是我們為了讓塑膠擁有某些特性(如延展性)而加入的化學物質,還有微塑膠理論上會分解成的更細小的奈米塑膠,這些都有可能進入魚和人類的組織。

「我們確實知道某些產品在製造時的化學物質濃度相當高,」湯普森說:「我們不知道的是,當塑膠變成能讓魚一口吞下的大小時,還有多少殘留的添加物。」

「尚未有人在環境中發現奈米粒子,因為它們低於分析儀器的偵測級數。科學家認為奈米塑膠確實存在。它們有可能藏在組織裡面,而這會讓事情完全改觀。」

湯普森不是危言聳聽的人,但他也確信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絕非只是有礙觀瞻的問題。「我不認為應該要等到關鍵證據顯示吃魚是否有危險才行動,」他說:「我們已有足夠的證據採取行動。」

我們怎麼會走到這個地步?

塑膠這個奇蹟發明是在何時首度露出黑暗面?同樣的問題也可套用到我們這個科技世界中的許多神奇發明上。自從塑膠幫助同盟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它已經徹底改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,而且大多是好的改變,很少有其他發明比得上。

圖文摘自:國家地理雜誌 No.199